
三八节来临之际,西安医学院凤城医院手术室里仍在紧张忙碌着,郑晓菊院长正在进行一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手术,这也是郑晓菊院长带领团队完成的第100例阿尔茨海默病颈部LVA手术。



回到病区后,郑院长马不停蹄的带领团队医护人员按照惯例查房,了解每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恢复情况。


郑晓菊院长查房后讨论当天手术患者的术后观察重点,昨天手术患者的恢复情况,明天患者手术的准备工作。


华灯初上,夜幕降临的时候,郑晓菊院长才安心的结束一天工作。

在这个致敬女性力量的特殊日子里,郑晓菊院长作为一位在显微外科领域深耕四十余载的“铁娘子”也是目前国内、外唯一一位专注于阿尔茨海默病干预手术的女性专家,她用精湛的医术守护患者记忆的尊严,以学科带头人的担当引领团队攀登医学高峰,更以一颗医者仁心诠释着“大爱无疆”的真谛。

郑晓菊院长从医四十载有余,先后组建并带领过四个显微外科团队,都已在各地枝繁叶茂,发挥的特有的力量。
西安医学院凤城医院显微外科团队跟随郑晓菊院长已在显微外科领域摸爬滚打了20年,团结着一批老、中、青愿意投身显微外科事业的医务人员,她以女性独有的智慧与坚韧、执着与勤奋,促进了每一位团队人员的成长!
活力—跟随师傅20年,几乎没看到她疲惫、懈怠过的时候。此前创伤危重症患者较多,郑院长常常和我们一起手术到凌晨四五点,当年轻医生疲劳的连话都不愿多说一句的时候,郑院长仍然哼着歌走出手术室;做复杂肢体重建手术,有时候长达18个小时的手术,郑院长依然坚持到手术结束才离开;最近她严重感冒,身体不适,在手术室挂完点滴,依然完成三台颈部LVA手术……在我们不可思议的眼光中,她常说:“你品吧,属猪的人一般都精力充沛……”好吧,个人实力到这了,我们还算年轻的人不服不行!
细腻—这可能是女性独有的优势。郑院长30多岁就担任科主任,但一直坚持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也就是说,从没离开过显微操作。记得二十年前,我们显微操作经验不足的时候,断指再植术后血运危象探查都是郑院长亲自操作,不为别的,只为让患者的信任不会落空。三年前,开展超显微外科治疗四肢淋巴水肿的时候,是她,带着我们在实验室放大40倍的显微镜下从吻合鸡翅尖血管开始;两年前,参加中国首届技协超级显微外科比赛的时候,是她,带着我们练习吻合直径0.2mm的鼠尾动脉常常到深夜,最终我们团队不负众望获得全国第一名;1年前开展超级显微外科颈部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时候,又是她,带着我们在实验室里一遍又一遍的训练。高倍显微镜下稳定、熟练、精准、细腻的操作,很难想象是一位从医四十余年的女性在完成。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个人实力,真的没法比!当然,带来的好处是,郑院长长期在临床一线操作,凭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以及数十年的经验积累,会不断发现手术中的不足和新思路,也能够不断的总结和创新,SCI文章、科研成果持续不断的推出,带动了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更是切身惠及到每一位患者。
较真—相信很多和郑院长共事的人都深有体会。那是真的较真。比如:早晨交班时看到下级医生缝合伤口时缝线有点粗或者不美观,必然是一顿严厉的教育,如果还有下次没注意,那这个医生的所有手术先停了,什么时候练好了,想明白了才能继续做手术。“你的一时没注意,可能带给患者是终生的遗憾,绝对不能允许!”。有个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中午吃饭时自带胰岛素用量不够没告诉护士,去药房取药回来的时候患者的饭已经凉了,虽然患者没说什么,但郑院长立即找病区主任和护士长开会,“为什么医生和护士都没有提前预计好用量,提前开药,为什么病区没有备胰岛素这样的常用特殊药物,为什么工作不打提前量,马上解决,这种事情今后绝不能再发生”。不经心的手术照片、一个临床数据的不确定等等,都是郑院长较真的战场。她经常在科会上说:“我的脾气不太好,我也知道自己太过较真了,但是,我们的每一个想法和做法,都直接关乎到每一个患者的健康安全,甚至可能影响患者一生,平常工作中的不合适,我向你们道歉,但是,我还是会继续较真,该严厉还是一样严厉,你们必须得遵守!"所有人顿感压力的同时,相信所有人也认可,在郑院长严厉的较真下,个人和团队成长是真的快,患者受益也确实得到了最大保障。
敬业—先不说数十年如一日的临床一线亲历亲为,也不说常常为一台手术加班到凌晨,这是很多外科医生的写照。我们其实是没有很大科研压力的,但为了显微病院的发展,同时也希望我们病院的发展能带动整个平台的共同发展,开拓、创新一直是贯穿郑院长带领团队20年打拼始终的。郑院长是老三届知青,条件所限年轻时没有经过很好的科研培训,但依然顶着压力带领我们不断思考和总结临床经验,一篇一篇的发国内、国际文章,不断的申请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在取得的一些成绩背后,是不为人知辛勤付出。凌晨五点的办公室可以看到她,周日的病区可以看到她,大年初一的晚上在老家发信息核对统计数据的疑问,凌晨两点的工作群里也时常会有她询问患者病情的消息……
她常常告诉我们:”人生的起点无法选择,人生的终点永远是自己书写的。不抱怨出身,不抱怨平台,不抱怨困境,努力为每一位患者做到自己能做的,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努力为每一项技术优化到自己能努力的,对得起这份职业;努力在每一件事上为平台增光添色,对得起这份工作“,她是这么说的,几十年来也是这么做的!感染着每一位身边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

从青丝到白发,郑晓菊院长用四十载春秋书写了一名女性医者的信仰。她以科学之严谨对抗疾病的冰冷,以人性之温度抚慰生命的创痛,更以开拓者的勇气在医学高原上树起一座灯塔。值此三八妇女节之际,致敬我们人生的导师、事业的恩师—她让我们相信:有些力量,足以让病痛却步;有些光芒,最终将照亮远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