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生活中肯定见过有人耳旁长小洞,会觉得很神奇,称是幸运的象征,但到底是什么可能连本人都不清楚,那么今天就由我来给到我家解释一下这个小洞——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耳畸形(见下图1)为胚胎时期第1、2鳃弓发育不良或第1鳃沟封闭不全所致,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存在不规则显性遗传及表现度的差异,目前尚未发现其相关致病基因。

(图1)
一、【临床表现】
瘘管多单侧性,也可为双侧。主要表现为盲端小管开口于外耳皮肤上,多见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开口于耳轮的后上边缘、耳屏及耳垂。通常瘘管窄小,且深浅长短不一,偶可见分支,常位于面神经和腮腺前后及侧面,几乎所有瘘管均与耳软骨的软骨膜相连。管腔壁为复层扁平上皮,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挤压时可有少量白色黏稠性或干酪样分泌物从瘘口溢出。平时无症状,继发感染时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常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可形成脓瘘,感染控制后局部常形成瘢痕。
二、【治疗】
1.无感染史者,可不予处理。
2.有感染史(见下图2)的患者,以急性感染控制后手术切除为主;反复发生感染的瘘管、因感染引起皮肤破溃者,应先控制急性炎症再行手术;局部有脓肿形成者应先切开引流,待炎症控制后再行手术。对于感染反复发作,保守治疗不能彻底控制者,可在感染期内进行手术。

(图2)
3.行瘘管切除术时,术前应注入少许亚甲蓝液于瘘管内以便术中识别,还可辅以探针引导,将瘘管及其分支彻底切除。瘘管常与耳屏外侧软骨膜关系密切,该处软骨膜应予切除,当瘘管穿过耳廓软骨时,可切除部分软骨,术毕宜加压包扎,防止术腔积血积液导致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