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2014年以来,亚洲、非洲、美洲多个国家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输入病例报告。我国报告2例输入性病例。为了做好寨卡病防控工作,按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制定的《寨卡病毒防控方案(第一版)》内容,我们举办该病毒有关预防知识宣传栏和咨询服务。教育大家认识寨卡病毒病,更好地预防可能出现寨卡病毒输入病例。
寨卡病毒病:
(一)寨卡病毒病的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潜伏期(根据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
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二)寨卡病毒的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
1、带病毒的伊蚊虫叮咬是其病主要途径。开展卫生运动,消灭伊蚊,防止伊蚊虫叮咬,可切断传播途径。
2、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的地区。
3、对流行地区入境人员如有发热等症状,应隔离观察及治疗。
4、学习宣传寨卡病毒病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对该病预防。
附:麻风病
麻风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类慢性传染病。曾经与梅毒、结核并称为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基本控制麻风的发病率,但近几年又有新的病例。因此,麻风防治工作仍然是繁重的。
(一)传播途径:
(1)密切皮肤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
(2)呼吸道传播也是重要方式。
(3)母婴传播也是一个途径。
(4)接触患者日常用品和生产工具亦有可能间接的被感染。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年均为2~5年,短者数月,长者10余年。
(1)皮肤损害:皮损呈多样化,如斑疹、丘疹、斑块、疱疹、结节、溃疡及萎缩等。毛发、眉毛可脱落,皮脂腺与汗腺被破坏,造成汗闭、皮肤干燥。
(2)周围神经症状:受累的主要是神经末梢及浅表的神经干,如:耳大、尺、桡、正中、腓总、面、眶上神经及皮神经。神经呈梭状、结节状或均匀粗大,早期出现感觉障碍,依次为温、痛、触觉丧失,进而神经瘫痪或肌肉萎缩造成运动障碍和畸残。
(三)预防:
1、在流行区,早期发现麻风患者,早治疗所有现症病人,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密切接触者,可服用氨苯砜(DDS)50mg/d,或二乙酰氨苯砜油剂1.5ml(含25mg)每隔75天肌肉注射1次,为期2年。
3、麻风疫苗尚处研制阶段。目前对密切接触者应用卡介苗接种,以提高机体对麻风杆菌的免疫力。
咨询电话:029—86255069(西安凤城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咨询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13:30-17:00;周六上午8:00-12:00;周六下午、周日休息)
麻风病咨询电话:029—87337420(陕西省皮肤性病防治所,咨询时间: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