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凤城医院急救电话:029-86530966

健康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保健 >> 健康讲堂 >> 正文

【疫苗零距离】疫苗发展史(一)

发布日期:2024-02-23    作者:     来源:《疫苗与免疫》人民卫生出版社     点击:

一、疫苗的出现

疫苗的出现和天花这种古老的传染病有关。天花曾在地球上横行3000多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免疫预防天花的国家,但对人痘接种术发明时间尚有争议。公元10世纪唐、宋已有接种人痘的记载,如董正山在《牛痘新书》(1884年)记录“自唐开元年间,江南赵氏开始转鼻苗之法”。明代《种痘十全》(1628年)和清代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都有宋真宗时期(998-1022年)峨眉山人给丞相王丹之子王素种痘故事的描述。清政府组织编写的医学著作《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记录了用三种人痘预防天花方法:痘浆法(危险性大,易感染发病)、痘衣法(简便易行、成功率低)及痘痂法(分旱苗和水苗),这表明人痘法预防天花已得到官方认可并可用于疾病预防。

奶牛饲养工Benjamin Jesty是英国第一个疫苗接种者。Jesty发现挤牛奶女工在接触牛痘后就不会得天花,他据此进行推断,即主动感染(接种)一种危害较小的疾病(如牛痘),可以对另一种有严重危害的疾病(如天花)提供保护。于是他给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接种牛痘,接种的3个人没有受到当地天花流行的影响而得病。而Edward Jenner开展了牛痘接种的研究,这是首次通过人为干预大规模控制传染病的科学尝试,他证明牛痘能够直接从一个人传染给另外一个人,从而大范围接种可起到预防天花的作用。Jenner于1798年在《天花疫苗》上发表论文,随后医学界逐渐认识到接种一种相对较弱动物疾病(即牛痘)来预防天花的意义。

二、19世纪疫苗发展

1、减毒活疫苗

在早期疫苗开发中,巴斯德借鉴前人的减毒、传代修饰、毒力回复的概念和技术,以一种不易传播其他疾病的方式来代替人传人(或动物传动物)的病原体感染方式,因此他关于鸡霍乱、炭和狂犬病疫苗的研究标志着一个全新疫苗研发时代的到来。例如巴斯德和他的同事将感染狂犬病病毒后死亡的家兔脊髓组织进行一系列减毒处理,用以制备狂犬病疫苗。1885年巴斯德将这种狂犬病疫苗应用于两名被患有狂犬病的狗咬伤的法国男孩,结果2人都存活下来,这是人类首次进行的狂犬病疫苗接种尝试。然而,就如同在英国开展牛痘疫苗接种一样,公众和医学界对巴斯德向人体注入一种致命病原体感到惊骇,他们将在接种者中发生的狂犬病案例均归结于疫苗使用;但是随着成百上千的人因接种狂犬病疫苗而避免死亡,使得狂犬病疫苗逐渐被接受。

2、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和活疫苗基本同步发展。19世纪末,人类已经研制出伤寒、鼠疫和霍乱的灭活疫苗。德国Richard Pfeiffer、Wilhelm Kolle及Almroth Wright分别独立开展对伤寒灭活疫苗的研究。1894年鼠疫耶尔森菌被明确为鼠疫病原体后,Waldemar Haffkine开始研制人用鼠疫疫苗,他自己则是他新研制疫苗的第一位受种者。当时印度孟买暴发腺鼠疫,在之后几周内8000多人接种了该疫苗。1883年Koch分离出霍乱弧菌后,Jaime Ferran和Haffkine采用活的培养物分别研制疫苗,但不良反应严重。1896年Kolle成功研制加热灭活的人用霍乱疫苗。1890年德国科赫(Koch)实验室发现,在注射过低剂量白喉或破伤风毒素的动物血清中可产生一种强效抗毒素(antitoxins),即后来所说的抗体,抗毒素可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中和白喉或破伤风毒素。在该研究发表报道1年后,1891年12月第1位儿童接受了白喉抗毒素治疗。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传染病始终是威胁人类健康安全的重大隐患,我们通过接种疫苗有效的控制了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病,受益于疫苗保护,全球每年可避免200万~300万名儿童死亡。因此,在减少人类死亡和促进人口增长上,除安全饮用水外,疫苗的作用最重要。

今天第一部分的疫苗发展史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持续关注我们,后续内容更加精彩。

无假日预防接种门诊

接种时间:周一至周日(含节假日)
上午8:00-11:30  下午13:30-16:30
咨询电话:029-896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