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骶管囊肿属于硬脊膜囊肿,起源于脊髓被膜,故用“椎管内脊膜囊肿”来总称这类疾病。骶管囊肿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没有确切的统计,自从核磁共振检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以来,尤其骨科门诊骶管囊肿的发现率愈来愈高,引起患者极大的顾虑。其实,了解骶管囊肿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式,可大大减少这种顾虑。

【发病原因:】
骶管囊肿属于硬脊膜囊肿,起源于脊髓被膜,故用“椎管内脊膜囊肿”来总称这类疾病。椎管内脊膜囊肿多数被认为是先天性的,也有部分是后天性的,各型(分为: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硬膜外脊膜囊肿和不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硬膜外脊膜囊肿)的成因有所不同。不论何种原因,囊肿的形成总是由于其初期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随着动脉搏动进入,最终由于流出不畅或因液体静水压而逐渐扩大。
【临床表现:】
1、不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硬膜外脊膜囊肿患者多数无症状;
2、25%的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硬膜外脊膜囊肿患者有症状如:慢性下腰部、骶尾部、会阴部疼痛不适为主;还可伴有大腿背侧疼痛、坐骨神经痛、甚至神经源性跛行。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可以发现骶骨骨质的侵蚀,主要表现为骶管扩大,椎体后缘骨质侵蚀呈扇状花边样改变。有时也可发现同时存在腰骶部先天性畸形如隐性脊柱裂、脊柱滑脱、脊柱后凸等。
2、CT检查
可清楚显示骨质破坏和占位病变,尤其对骶骨显示清晰。
3、MRI检查
是诊断椎管内脊膜囊肿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囊肿呈长条状囊袋形、卵圆形和不规则形等,囊液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Tl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IB型位于骶管内,与硬脊膜囊之间有脂肪相隔。Ⅱ型位于硬脊膜囊侧方,囊内有神经根存在。
【诊断及治疗:】
1、骶管囊肿常见,大多数无症状,对无症状者一般不需要处理,可先行观察。
2、对于有症状者应在除外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或骶管内肿瘤的前提下积极手术治疗(目前主流观点最合理、可靠的治疗仍以显微手术为主)。
并发症:骶管囊肿属脊膜囊肿,而非肿瘤,无恶变可能。囊肿内脑脊液压力增高,压迫周围骶神经、骨质,严重者可引起骨质破坏。如果囊肿持续性压迫周围神经纤维,严重患者会出现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大小便功能异常。
小结:骶管囊肿绝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无需治疗,需要观察;若出现腰骶部及会阴区症状或双下肢症状时须排除腰椎间盘及椎管内肿瘤等疾病后须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