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新添小宝贝,本是满心欢喜,可要是发现宝宝脚丫有点“不对劲”,足内翻或足外翻,新手爸妈难免忧心忡忡。其实,了解清楚这两种情况,能帮大家更从容应对。
足内翻与足外翻:直观辨差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足内翻,简单说就是宝宝的脚往内翻、脚底朝内,像是把正常的脚拧转了角度。足外翻则相反,脚向外翻,脚底有朝外的趋势,脚踝内侧突出明显,看着像脚歪到了一边。
成因复杂:内外因素交织
从内在因素看,遗传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家族里有亲属存在足部发育异常问题,新生儿出现足内翻或足外翻的几率会增加。孕期妈妈的身体状况也影响颇深,比如子宫内空间狭窄、羊水过少,胎儿活动受限,足部就容易受压变形,引发这类问题。
外在因素中,生产过程不可忽视。如果分娩时产道挤压过于强烈,或者使用产钳等助产工具操作不当,都可能对宝宝足部造成损伤,致使足内翻或足外翻。
影响程度:短期长期有不同
短期内,宝宝足部形态异常会影响正常的爬行、站立和行走学习。本该稳稳支撑身体的双脚,因足内翻、足外翻难以发力,宝宝可能爬得慢、站不稳,走路姿势更是歪歪扭扭。长期发展下去,问题愈发棘手。异常的受力点让足部骨骼发育畸形,孩子成年后,不仅足部外观难看,还会因受力不均,引发膝关节、髋关节等部位的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运动能力也大打折扣。
早诊早治:黄金干预正当时
新手爸妈千万别忽视日常观察。宝宝出生后,定期检查双脚,一旦发现足内翻、足外翻迹象,应尽快就医。一般出生后6个月内是最佳治疗期,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恢复时间也更短。
治疗手段多样,医生会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对于轻度情况,手法矫正搭配支具固定就行。医生轻柔地按摩宝宝足部,调整骨骼、肌肉位置,再用专业支具保持矫正后的状态,帮助足部正常发育。中度和重度的,除了上述方法,可能还得配合石膏固定,借助石膏强大的塑形能力,逐渐纠正足部畸形。极少数特别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手术调整骨骼结构,重建足部正常形态和功能。
康复之路:家庭护理不缺席
在医院治疗外,家庭护理同样关键。给宝宝做足部按摩,每天轻柔按摩,每次5 - 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注意宝宝的鞋子选择,选宽松、舒适、支撑性好的婴儿鞋,别让鞋子挤压到足部。等孩子大些,鼓励多做足部锻炼,比如踩沙滩、玩踢毽子游戏,锻炼足部肌肉,提升足部灵活性。
新生儿足内翻、足外翻并不可怕,只要早发现、早干预,积极配合治疗,多数宝宝都能拥有健康的双脚,快乐奔跑、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