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将近,高三学生小张的压力越来越大。复习时,小张在烦躁中拿起圆规戳向自己的手指,看见伤口冒出的鲜血,感受着刺痛感,小张一边疼得倒吸一口凉气,一边觉得愉快和放松。于是小张逐渐习惯了用自残消减压力的方式,直到被妈妈发现,担忧的父母将他带到临床心理科门诊。【文中案例虚构】
一、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在不打算自杀的前提下重复伤害自己的行为,比如用针刺自己、抓挠自己、用刀划自己等,其目的可能在于摆脱生活中的困难或释放压力。
二、为什么会发生非自杀性自伤?
研究表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精神心理因素:抑郁症与非自杀性自伤密切相关;
2、性别差异:女性发生非自杀性自伤的概率大于男性;
3、个人经历:童年有过不幸经历、受过欺凌的孩子,或童年无父母陪伴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发生非自杀性自伤的概率提升;
4、问题行为:网络、物质等成瘾、自杀未遂、吸烟等行为可能与非自杀性自伤相关。
5、身体因素:残疾、睡眠质量差等可能增加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的概率;
6、网络因素:网络暴力,有问题的社交媒体使用。
三、如何预防非自杀性自伤?
预防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心理治疗:辩证行为疗法(DBT-A)、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基于思维的治疗(MBT-A);
2、学校工作:学校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老师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引导;
3、家庭支持:家长理解、接纳孩子。如果孩子发生自伤行为,积极与孩子交流,提供情感支持,并鼓励孩子寻求专业帮助;
4、社会支持:加大科普力度,增强社会认知。可以删除社交媒体上描绘自伤行为的内容,通过网络资源为具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