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被称为“沉默的视力小偷”,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它早期症状隐匿,却可能悄悄夺走视力,但早发现、早干预可有效守护光明。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以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眼压升高是主因。眼睛像“蓄水池”,房水生成与排出失衡致眼压升高,会压迫视神经导致永久萎缩,失明后无法恢复。开角型青光眼早期无症状,常到中晚期才察觉;闭角型青光眼可能急性发作(眼胀、头痛、虹视),但发作前可能潜伏多年。全球约8000万人患病,近千万人因未及时干预失明。
高危人群有哪些?
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以下人群需警惕:
•40岁以上人群,眼部结构退化风险高;
•有青光眼家族史者,遗传增加患病概率;
•高度近视或远视人群,眼轴异常影响房水循环;
•长期用激素类药物(尤其滴眼液)者,激素干扰眼压调节;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影响眼部血流和视神经。
早期信号与筛查
青光眼可能发出这些预警信号,出现需立即就医:
•眼胀、眼痛,暗处久留或情绪激动后加重;
•看灯光有彩色光圈(虹视);
•视野变窄,易撞物体;
•视力模糊、头痛,早晨起床后明显。
定期筛查是关键: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眼压、眼底和视野;高危人群(如家族史者)35岁起开始筛查。
科学防治方法
青光眼可防可控,及时干预能延缓进展:
•规范治疗:通过滴眼液、口服药、激光或手术控制眼压,需严格遵医嘱,不可擅自停药;
•调整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弯腰、暗环境久留、情绪剧烈波动;饮食清淡,单次饮水量不超500ml;选择温和运动,避免剧烈憋气;
•定期复查:早期患者每3-6个月查眼压、视野和视神经,及时调整方案。
青光眼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拖延。它不会一夜致盲,却会“沉默”侵蚀光明;虽无法根治,但科学管理可长期稳定。请定期眼部检查,关注眼压和早期信号,用科学防治守护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