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医学上称为“鼻衄”,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经历。
一、常见原因
1、局部因素:鼻腔黏膜干燥、破裂(秋冬季节或空调环境中常见)。
挖鼻、揉鼻等不良习惯损伤鼻黏膜。
鼻部外伤(如撞击、擤鼻过于用力)。
鼻炎、鼻窦炎等炎症刺激鼻黏膜充血肿胀。
2、全身因素:高血压(尤其是血压突然升高时)。
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等)。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
急性发热性疾病(如感冒、流感)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
二、正确止血方法
1、保持冷静:紧张会使血压升高,加重出血。
2、低头前倾:头部稍向前倾,不要后仰(避免血液流入咽喉引起呛咳或呕吐)。
3、按压止血:用拇指和食指紧紧捏住鼻翼两侧(鼻梁下方软骨部位),持续按压5-10分钟,期间不要松手查看。
4、冷敷辅助:用冷毛巾或冰袋敷鼻梁或前额,促进血管收缩。
三、需要就医的情况
•出血持续超过20分钟无法止住。
•出血量较大,伴随头晕、心慌、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
•频繁鼻出血(每周多次)或无明显诱因的出血。
•鼻出血伴随头痛、视力模糊、血压明显升高(警惕高血压相关出血)。
•儿童或老年人反复鼻出血,需排查全身疾病。
四、预防措施
•保持鼻腔湿润:干燥季节使用加湿器,或用生理盐水喷雾/洗鼻器清洁鼻腔。
•避免挖鼻、用力擤鼻等行为,减少鼻黏膜损伤。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药,保持血压稳定;长期服用抗凝药者需遵医嘱调整剂量。
•饮食调整: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如橙子、猕猴桃),增强鼻黏膜血管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