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均寿命延长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作为中老年退行疾病之一的骨质疏松症及其所引起的骨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备受关注。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其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内分泌因素:性激素直接影响骨的代谢,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对维持骨量起重要作用。降钙素由甲状腺产生,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可缓解疼痛。②遗传因素:有依据表明,骨质疏松患者健康亲属的骨量均值比无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低。③营养因素: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因素。长期坚持有规律的负重行走或跑步、爬楼梯可以增加椎体的骨密度。因此,无论年龄老少,只要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及体力劳动均可减少由于增龄而导致的骨量丢失。
骨质疏松症有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种类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为妇女绝经后导致加速的骨丢失,主要是有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引起的。累及70岁以上的男性和妇女,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继发性骨质疏松主要由内分泌性疾病,药物性骨量减少,营养缺乏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废用性骨丢失等疾病及因素引起。特发性骨质疏松多见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有遗传家属史,女性多于男性。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症状有:①疼痛,以腰背痛多见,特征是难以明确指出何处疼痛。疼痛的性质从酸痛致剧痛不等,后者常发生在发生骨折时。②身长缩短、驼背,脊椎椎体为松质骨组成,且负重量大。尤其在胸腰段易受压变形,使脊椎前倾形成驼背。③骨折,轻微外力可造成脊柱多部位的骨折,是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
骨质疏松确诊后应积极治疗,减少骨量丢失和恢复已丢失的骨量。可选择钙剂,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治疗。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重在预防,均衡营养,适当补钙。食物中含钙量最多的是牛奶、小鱼、海带。提倡体育锻炼,增加成年骨的储备,积极预防与骨质疏松有关的疾病,保护肝肾功能,并预防骨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