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暴发和流行。
流感起病急,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甲型流感除感染人外,在动物中广泛存在,如禽类、猪、马、海豹以及鲸鱼和水貂等。乙型流感病毒在人体内循环并引起季节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和猪,但感染后症状轻微。丁型流感病毒主要影响牛,是否导致人发病并不清楚。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流感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受感染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人感染来源动物的流感病例在近距离密切接触可发生有限传播。
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婴幼儿、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人感染H5N1/H7N9禽流感病例排毒可达1-3周。
(二)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人感染禽流感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受污染的环境而获得。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尽早(发病48小时内)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年龄<5岁的儿童;
2、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肾病、肝病、免疫功能抑制;
4、肥胖者【体重指数BMI>30,BMI﹦体重(kg)/身高(m)2】。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4天。
(一)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常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
(二)并发症
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心脏损害等。
五、治疗
发病48小内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流感并发症、降低住院患者的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的重症患者依然能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
六、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
1、勤洗手、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2、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3、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4、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5、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