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是包绕肱骨头周围的一组肌腱复合体,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病因及误区:
肩袖损伤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中都可能发生,通常由外伤,比如车祸、摔跤等,以及工作劳损引起。在上肢体育运动员、搬运重物的建筑工人、经常掌勺的厨师等人群,是肩袖损伤的高发人群。在现代肩关节外科理念中,超过半数的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都是因为肩袖损伤或其相关疾病引起的。通常老百姓有了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就自认为患了肩周炎,甚至部分外科医生也常常用肩周炎笼统地诊断肩部疼痛。老百姓认为的肩周炎实际为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因为好发于50岁左右,又俗称“五十肩”、“ 冻结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有研究发现,60岁以上肩痛患者中,肩袖损伤和肩峰撞击症的发病率最高达85%,其发病率远远高于所谓的肩周炎。肩周炎这个诊断已经被滥用多年,所有搞不懂的肩关节疼痛,统统都认为是肩周炎。这就造成了许多的漏诊、误诊和误治,如果按照肩周炎那样“爬高、甩手臂”锻炼,就可能造成肩袖撕裂的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
肩部疼痛区域位于肩关节前方及外侧,急性期疼痛剧烈,呈持续性;慢性期呈钝痛,在肩部活动后或增加负荷后症状加重,被动外旋肩关节也使疼痛加重,夜间症状加重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肩上举及外展功能均受限,肩周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病程超过3个月者肩关节活动范围有程度不同的受限,以外展,外旋及上举受限较明显。
特殊体征:
1、肩坠落试验:被动抬高患臂至上举90°~120°范围,撤除支持,患臂不能自主支撑而发生臂坠落和疼痛即为阳性。2、撞击试验:向下压迫肩峰,同时被动上举患臂,如在肩峰下间隙出现疼痛或伴有上举不能时为阳性。3、疼痛弧征:患臂上举60°~120°范围内出现肩前方或肩峰下区疼痛时即为阳性,对肩袖挫伤和部分撕裂有一定诊断意义。4、盂肱关节内摩擦音:即盂肱关节在主动运动或被动活动中出现摩擦声或轧砾音,常由肩袖断端的瘢痕组织引起。5、肩关节活动度检查:摸背试验;肩袖损伤的肌力检查:外展肌力:1)倒罐头试验、2)落臂试验等。
损伤后如何检查
1、X-ray线片:X线平片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无特异性,可鉴别和排除肩关节骨折,脱位及其他骨关节疾患。
2、关节造影:盂肱关节造影不仅能显示肩袖破裂,并可根据造影剂溢出的部位及范围判断裂口的大小。
3、CT-scan检查:单独使用CT检查对肩袖病变的诊断意义不大,CT检查可发现肩盂与肱骨头解剖关系的异常及不稳定表现。
4、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目前基本为临床首选检查方式。对肩袖损伤的诊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良好的对比度和组织分辨率,能依据受损肌腱在水肿,充血,断裂以及钙盐沉积等方面的不同信号显示肌腱组织的病理变化,磁共振成像的优点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具有可重复性,而且对软组织损伤的反应灵敏,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95%。MRI能显示肩袖损伤的程度、大小和残余肩袖组织情况。
5、超声诊断方法:由于仪器的型号、诊断标准、操作者对肩袖病例解剖认识的差异、操作者熟练程度,使诊断的准确率较低,不易于临床开展。当然超声诊断也属于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简便,可靠,能重复检查是其优点;缺点:诊断标准不易掌握;诊断的准确率与个人操作技术和经验有很大的相关性;对肩袖肌腱炎而无肩袖损伤的患者可能得出假阳性结果。
6、关节镜诊断:肩关节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性检查方法,一般用于疑诊为肩袖损伤,盂唇病变,肱二头肌长头腱止点撕裂病变以及盂肱关节不稳定的病例。临床上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具有微创、出血少、缩短手术时间、疼痛轻、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明显改善预后效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肩袖损伤如何治疗
就诊科室为骨关节科,根据肩袖损伤的类型及损伤时间个体化治疗。1、肩袖挫伤的治疗:包括休息、三角巾悬吊、制动2~3周,同时局部施以物理疗法,以消除肿胀及止痛。2、手术治疗适应证:肩袖大型撕裂,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肩袖撕裂,以及合并存在肩峰下撞击因素的病例需要肩袖修复手术治疗。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患者经过术后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肩关节功能可以达到大部分恢复,疼痛能得到缓解,日常生活活动能够得到满足。正确诊断、早期处理、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基本条件。对肩袖损伤若不进行修复,顺其自然发展,则最终会引起肩袖性关节病,出现关节不稳定或继发性关节挛缩症,导致关节功能的病废。

骨科一病区诊疗范围:
1、关节疼痛阶梯治疗:肩、肘、髋、膝、踝关节疼痛的阶梯治疗。
2、人工关节置换:人工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置换及翻修。
3、成人、儿童创伤骨折保守及微创治疗;四肢各种复杂骨折、关节内骨折、骨盆骨折、骨不连、骨髓炎、骨肿瘤、陈旧性骨折及骨缺损、肢体先天性畸形和创伤后畸形矫正。
4、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各种滑膜炎清理、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半月板切除成型、交叉韧带重建、游离体取出。
5、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预防及科普知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