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高温的持续肆虐,酷暑不仅让人们备感不适,更可能诱发一种被称作 “沉默杀手” 的致命疾病 —— 热射病。作为中暑中最危险的类型,它正悄然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发作,可能导致人体多个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7月18日上午10时,一名62岁男性患者,在高温不通风的环境下工作时突发昏迷,呼之不应,伴随大小便失禁,同事急呼120送入西安医学院凤城医院急诊科。来时体温高达41.5℃,心率130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122/69mmHg,指脉氧仅78%。浅昏迷状,烦躁不安,全身皮肤发烫,前胸可见散在出血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增高,可见抽搐。接诊医生结合患者病史,诊断患者为热射病。
护士迅速建立两路静脉通路,同时采用凉水擦拭全身、冰毯冰帽物理降温等措施紧急干预,降低核心体温;接诊医生展开抢救: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实施深静脉置管,同步开展补液支持、镇痛镇静、器官功能保护、纠正电解质及内环境紊乱等治疗。待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及时启动高压氧治疗,精准纠正热射病引发的脑缺血缺氧状态,有效减轻脑水肿。经过8小时争分夺秒的全力救治,患者意识已完全清醒,转入住院部接受进一步治疗。
目前急诊科已接诊近10名热射病患者,通过系统、规范的治疗,均得到有效治疗。
知识小课堂
1.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因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或剧烈运动导致体温调节失衡,核心温度超过40℃的危重病症。
典型症状包括:(1)高热(体温>40℃);(2)昏迷、抽搐、意识模糊、行为异常(烦躁、谵妄);(3)皮肤灼热干燥(或大量出汗后无汗),心率加快,血压骤降。

2.哪些人容易患热射病?
(1)老年人、婴幼儿、孕妇(体温调节能力弱);
(2)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3)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交警等;
(4)肥胖、发热、腹泻、服用利尿药/抗抑郁药者。

3.科学预防指南
(1)避开高温时段:尽量在10:00-16:00减少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注意戴宽檐帽、太阳镜,使用防晒霜,穿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
(2)科学补水: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饮品,避免单次过量饮水。
(3)合理改善高温环境: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可使用风扇、空调(建议设置在26摄氏度左右),避免密闭空间长时间温度过高。
(4)警惕先兆中暑:头晕、恶心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降温。
4.紧急处理措施:一旦怀疑热射病,争分夺秒降温是核心!请记住这5步救命法:“一移、二降、三补、四促、五转”。
(1)转移:迅速将病人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脱离高温环境,平躺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同时抬高双脚。

(2)降温:想尽一切办法物理降温!用冷水反复淋湿皮肤,或用湿冷毛巾、冰袋(包裹毛巾)敷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这些有大血管经过的地方。同时用扇子、电扇等大力扇风,促进蒸发散热。有条件可用冷水浸泡(注意头露出水面)。
(3)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其补充水分,如淡盐水或小苏打水,藿香正气水等,不宜让其饮用咖啡或酒精类饮料。需要注意的是,多次少量饮用,千万不可急于为患者补充大量水分。若患者意识不清,禁止喂水,避免呛咳风险。
(4)促醒:如果患者已经失去知觉,可以按压人中穴和合谷穴,使其恢复意识。如果患者呼吸停止,应及时做人工呼吸,同时立即拨打120呼救。
(5)转送:对于出现昏迷、高热(常>40℃)、抽搐等重度中暑(尤其是疑似热射病)的患者,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在等待救援或转运过程中,持续进行物理降温,转运时优先选择空调车辆,并在途中继续降温措施。

烈日灼灼无情意,防范未然有良方。让我们共同提高警惕,关爱自身和他人健康,平安度过炎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