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凤城医院急救电话:029-86530966

健康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保健 >> 健康讲堂 >> 正文

【防蚊提醒】夏季防蚊,刻不容缓——蚊媒传染病与预防

发布日期:2025-07-24    作者:     来源:疾控科     点击:

一、蚊媒传染病——伊蚊

伊蚊是一种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俗称花斑蚊,素有“白领+骨干+精英”的称号,有着卓越的飞行能力,通常只在孳生地周围50-100米内活动。伊蚊喜欢在白天吸人和动物的血液,通常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后2-3小时,都是伊蚊的叮咬高峰。幼虫主要孳生在水培植物瓶、坛、、树洞、竹洞等小型清积水中。

疾病传播:伊蚊会传染很多疾病。主要包括以下: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广东省传播登革病毒的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临床常见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严重可危及生命。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人而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临床以高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症状。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临床症状以发烧、肌肉疼痛、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常见。接种黄热病疫苗可预防。

●寨卡病毒病:伊蚊传播,临床症状以急性起病的发热、皮疹、头痛等,对孕妇危害大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二、

基孔肯雅热

病原学

•CHIKV 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只有1个血清型。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基孔肯雅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铵盐化合物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罕见情况下,可发生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导致传播和母婴传播。

·人群易感性与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传播媒介: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

传染期: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

流行风险地区分类

陕西省属于Ⅲ类地区 :指有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但存在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风险的省份。

临床表现:潜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

1、发热:急起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发热1-7天。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伟光,恶心、呕吐等症状。

2、关节疼痛:主要累计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关节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急性期多个关节出现疼痛或关节炎表现,可有肿胀或僵硬,晨间较重,严重者不能活动,通常1-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

皮疹:发病后2-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病例分类

●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国家或地区旅居史且排除境内感染可能的病例。

●省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有居住地所在省份外的境内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且排除居住地所在省份感染可能的病例。

●本地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没有居住地所在省份以外地区旅居史的病例,或有居住地所在省份以外地区旅居史且排除旅居地感染可能的病例。

预防控制措施

1.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2.目前尚没有基孔肯雅热疫苗。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除蚊虫孳生地,落实灭蚊措施。

4.提示旅游者预防境外感染。

5.加强信息沟通,做好联防联控。

登革热

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共有4个血清型 ,均可导致人类感染,引发重症,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pH值小于3的条件、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均可灭活病毒。

流行病学

·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少数情况下也可经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

·传染期:感染者在发热期及前后1—2天对媒介伊蚊具有感染性,一般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感染性强。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登革病毒感染后,对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不能形成有效保护,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增加重症风险。

流行风险地区分类

陕西省属于Ⅲ类地区:指有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但存在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风险的省份。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自限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程可分为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多数病例病情较轻,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表现,少数病例为重症登革热,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病例应采取防蚊隔离治疗。

预防控制措施

·我国尚无上市的登革热疫苗。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卫生死角,清除媒介伊蚊孳生地,防蚊灭蚊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