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外界对某些疾病(如精神疾病、传染病等)的误解,把“生病”和“错误”“弱点”划等号,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就像天气有晴雨,身体和心理也会有“阴天”。允许自己“生病”,就像允许自己“累了要休息”一样自然。因患病而产生的羞耻、自卑或被歧视的心理,消除它需要从认知、行动到外界支持多方面努力,不妨试试这些方向:
一、先理解:病耻感从哪来?
社会偏见:外界对某些疾病(如精神疾病、传染病等)的误解,把“生病”和“错误”“弱点”划等号。
自我标签化:觉得“生病=不够好”,把病情和个人价值捆绑,比如认为“抑郁是因为我太脆弱”。
缺乏疾病认知:不了解疾病是生理/心理的正常问题,像感冒一样需要治疗,而非“羞耻的事”。
二、打破内心的“羞耻循环”
把“病”和“人”分开:疾病是身体或心理的“故障”,就像手机卡机要修,不是手机“有罪”。比如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问题,和“自律差”无关;焦虑症是大脑情绪调节失衡,不是“心态不好”。
用科学认知替代偏见:主动了解疾病知识(比如查权威医学资料、和医生沟通),明白“生病是自然现象”。比如抑郁症有明确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全球超3亿人患病,它和高血压一样是常见病。
停止自我批判:当内心冒出“我不该生病”“别人会看不起我”时,试着反驳:“感冒的人不会被嘲笑,为什么我要因生病羞耻?”“我的价值不取决于是否健康。”
三、从小行动开始“脱敏”
和信任的人袒露一部分:先向理解你的朋友或家人简单提及病情(比如“最近在调理身体,需要多休息”),感受对方的态度——很多时候,他人的接纳比想象中多。
加入同病种社群:和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比如线上病友群、线下互助小组),会发现“我不是孤单的”,甚至能从他人的康复故事中获得力量。
用具体行动对抗无力感:比如按医嘱治疗、记录身体好转的细节(“今天散步多走了100米”),用“进步”代替“自我否定”,慢慢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
四、应对外界的不理解
不必向所有人解释:对陌生或偏见深的人,不必强行“洗白”,可以简单说“谢谢关心,我在积极处理”,保护自己的情绪边界。
用平和的态度“科普”:若遇到善意的好奇,可举简单例子:“抑郁就像心里的‘感冒’,需要吃药和休息,现在好多了”,用类比减少对方的误解。
远离歧视性环境:如果身边有人持续贬低或嘲笑你的病情,不必纠缠,慢慢疏远,靠近能给予支持的人。
五、记住:健康不是“成功指标”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就像天气有晴雨,身体和心理也会有“阴天”。允许自己“生病”,就像允许自己“累了要休息”一样自然。
最后,朋友,如果你的病耻感强烈到影响生活(比如不敢就医、长期自我否定),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能陪你梳理情绪,找到更适合的自我接纳方式。你已经在关注“消除病耻感”,这本身就是很勇敢的一步~加油!祝你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