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接受"321"健康教育模式对其生活质量、生理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人数为10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原则,各组50例,其中50例进行"321"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另一组进行常规教育模式(对照组),将各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预后疾病不确定感(82.33±1.12)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预后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预后心理状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321"健康教育模式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能够提升其生活质量水平,改善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值得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21"健康教育模式;生活质量;生理;影响
在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中,糖尿病十分常见,而随着疾病的不断加重、病程延长,易导致其机体出现各类并发症,严重者可增加致残和死亡风险。在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中,视网膜病变所占比较高,若护理不当,易导致其健康受到影响。而多数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和治疗效果的不了解,进而产生担忧、顾虑、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而以往通常以常规健康教育为主,但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1]。"321"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指3次面对面感情沟通、2次多媒体视频信息支持、1本疾病健康教育交流手册,其是临床新型的教育模式,其通常用于多种癌症中,比如胃癌和肝癌等等。该种教育模式能够使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以降低,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2-3]。本次研究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接受"321"健康教育模式对其生活质量、生理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效果,具体见下文。
1.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收取时间段在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0例患者中,50例为观察组、50例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标准;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意识清晰、且能够独自阅读并填写问卷;各项临床资料完善。
排除标准: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其他恶性病变;存在精神障碍以及意识障碍。
观察组年龄21岁-86岁之间,平均53.56±1.24岁,其中男37例、女13例;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55±1.23年。
对照组年龄22岁-86岁之间,平均54.22±1.92岁,其中男38例、女12例;病程3-15年,平均病程9.06±1.12年。
两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P>0.05,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方法
实施常规健康教育。
①饮食控制:在饮食方面,需保证规律进食、控制总热量、营养均衡、戒烟戒烟、清淡少盐。②运动指导:与患者病情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比如八段锦、快走、游泳、太极拳、气功等等,运动一般在饭后1小时进行,每次运动时间为半小时,以患者感到精神愉悦、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且需注意陪伴患者,避免发生跌倒等不良后果。运动量应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后逐渐增加,运动期间应随身携带食物,并对患者心肺功能、血压水平、血糖水平定期检测,从而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对运动效果进行评定。③告知患者口服降糖药的正确方式,同时叮嘱其相关注意事项,由于临床口服降糖药物种类较多,且各种药物、其作用机制不一致。④正确应用胰岛素,从而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伤口愈合,避免低血糖形成。⑤情志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和安静的环境,并保证室内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同时需对患者情绪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加强与患者交流,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使其能够树立康复自信,保证心情愉悦。而对于存在抑郁烦闷者,应告知其情绪与疾病的关联性,并告知患者如何进行正确的情绪调节,比如放松疗法、听轻音乐等。
观察组方法
实施"321"健康教育模式。
主要内容:三次面对面的进行情感沟通,2次进行多媒体视频信息支持,给予患者发放疾病健康教育手册。三次进行面对面交流,分别在入院时、手术前以及出院前三个时间点,为患者提供疾病相关信息,从而利于患者了解疾病存在的各种症状特点、预后、发展等等,从而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患者对疾病各项知识具有深刻认知;通过给予患者进行书面讲解,能使患者对疾病具有初步的了解,同时收集并且整理每位患者反映的问题,定期举办交流会和宣讲会,从而改善患者对疾病的顾虑,缓解患者不良心理。再通过对手册留言进行阅读,对患者的疑问进行回答,并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4-5]。
1.3观察指标
两组指标比较,包含:疾病不确定感、生活质量水平、睡眠质量评分和自我效能感、心理状态评分、护理满意度。
疾病不确定感:对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采用MUIS进行检测,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复杂性、不明确性、不可预测性、信息缺乏,一共32个条目,量表总分在32分-160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不确定感越强。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92、Cronbanh s a系数为0.87。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糖尿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四个方面,即心理精神因素、社会关系、生理因素、治疗,一共包括27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总分在135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睡眠质量评分和自我效能感:①睡眠质量评分: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对睡眠质量进行评价,评分为0-3级,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差。②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对自我效能感进行评价,一共包含10个选项,采用0-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强。
心理状态评分:采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判定患者心理状态,量表共包含14个项目,每个量表中含有7个项目,其中焦虑量表中:1.感到紧张、2.有些害怕感觉、3.心理具有担忧想法、4.能舒适的坐着、感到放松、5.由于害怕而发抖、6.具有动荡不安感觉、7.突然感觉到恐慌;抑郁量表中:主要对抑郁、愉快感缺乏或者精神迟滞等进行判定,1.依然乐于做过去喜欢事情、2.能看到事情好笑的一面、3.感到高兴、4.感觉到精疲力竭、5.对自身外表失去兴趣、6.怀着欣喜心情期待事情、7.能了解广播的电视各项节目。量表判定评分:若得分在7分以内,表示情绪正常、若得分在7分-17分之间,则表示可能有焦虑和抑郁症、若得分在17分-24分之间,则表示肯定有焦虑症或抑郁症,若得分大于24分,则表示患者存在十分严重的焦虑症和抑郁症。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卡方/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2组疾病不确定感
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预后疾病不确定感(82.33±1.12)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见表1:
表1:疾病不确定感的对比(分)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 |
干预后 |
观察组 |
50 |
104.55±2.35 |
82.33±1.12 |
对照组 |
50 |
104.56±2.93 |
92.34±1.92 |
T值 |
- |
0.226 |
31.843 |
P值 |
- |
0.822 |
0.000 |
2.2分析生活质量水平
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预后生理因素(79.45±1.82)分、心理精神因素(70.45±1.24)分、社会关系(84.34±1.56)分、治疗(89.45±1.25)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分析生活质量评分(分)
组别 |
|
生理因素 |
心理精神因素 |
社会关系 |
治疗 |
观察组 |
干预前 |
68.66±1.22 |
48.78±1.24 |
67.78±1.25 |
67.56±1.36 |
|
干预后 |
79.45±1.82 |
70.45±1.24 |
84.34±1.56 |
89.45±1.25 |
对照组 |
干预前 |
68.76±1.82 |
48.77±1.02 |
67.55±1.92 |
67.58±1.92 |
|
干预后 |
70.22±1.81 |
60.55±1.22 |
70.33±1.12 |
71.22±1.83 |
2.3比较睡眠质量评分和自我效能感
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预后睡眠质量评分(23.34±1.29)分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27.56±1.82)分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3:
表3:睡眠质量评分和自我效能感的对比(分)
组别 |
|
睡眠质量评分 |
自我效能感 |
观察组 |
干预前 |
30.22±1.24 |
19.56±1.24 |
|
干预后 |
23.34±1.29 |
27.56±1.82 |
对照组 |
干预前 |
30.45±1.82 |
19.55±1.92 |
|
干预后 |
28.34±1.92 |
22.12±1.19 |
2.4分析心理状态评分
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预后焦虑(6.02±1.25)分、抑郁(6.44±1.12)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4:
表4:心理状态评分的对比(分)
组别 |
|
焦虑 |
抑郁 |
观察组 |
干预前 |
15.56±1.92 |
16.56±1.46 |
|
干预后 |
6.02±1.25 |
6.44±1.12 |
对照组 |
干预前 |
15.56±1.82 |
16.56±1.36 |
|
干预后 |
10.33±1.83 |
10.92±1.72 |
2.5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5:
表5:分析护理满意度(%)
组别 |
例数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观察组 |
50 |
36 |
13 |
1 |
98.00% |
对照组 |
50 |
25 |
12 |
13 |
74.00% |
卡方值 |
- |
|
|
|
11.960 |
P值 |
- |
|
|
|
0.000 |
3. 讨论
研究发现,在世界糖尿病联盟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3.36亿人糖尿病,且每年因糖尿病死亡人群在不断升高[6]。而随着我国人口逐渐呈老龄化趋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导致糖尿病人群不断增加。在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中,视网膜病变具有极高发病率,也是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进而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凝聚、血栓形成、血液黏稠等,进而对人体血-视网膜屏障造成破坏,增加失明风险[7]。
疾病不确定感是指当基本事件高度复杂、疾病事件不明确、无法预测结果。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如疾病发展过程缺乏相关诊断、症状、治疗的信息,缺乏对事件定义的能力,从而在认知上出现不可预知、模糊不清等情况。当用药治疗、疾病或者疼痛等事件发生时,若信息缺乏程度增加,易导致不确定感升高。而不确定感一般随着疾病发生,尤其是给人们带来心理威胁的疾病。另外根据病情需要,改善患者术后体位后,常常引起患者不良情绪,心理情绪不稳定易对患者血糖变化造成影响,若患者发生焦虑情绪,易导致胰岛素需要量显著增加,从而导致患者血糖升高[8-9]。同时在患者入院期间,在护理人员监督下,能按时进行服药,但是多数患者一般出院后缺乏监督,从而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下降。本次研究中的健康教育模式以每位患者作为中心,对患者疾病康复进行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能使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具有良好遵医行为,从而保障患者在出院后也能进行健康管理,合理进行用药,对药物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有效控制患者情绪方面,能显著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321健康教育模式能促进护患之间的沟通,增加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交流,促进护理人员对患者心声进行倾听,给予患者有效的疏导和安慰,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信任感增加,能显著降低患者对疾病不确定感,对患者精神、心理进行慰藉,能将患者心理精神健康程度显著提高,利于患者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不仅能改善患者病情,还能改善患者预后[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患者在不确定感指标方面、DSQL量表生理心理健康方面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DR患者通过实施321健康教育模式,能降低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对患者精神健康、心理以及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意义。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自身健康行为的方式,能减轻或者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能促进患者健康、预防疾病,同时评价教育效果。健康教育核心为教育人们改善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行为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措施,能帮助患者了解哪些行为为健康的,并自觉选取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预后疾病不确定感(82.33±1.12)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预后生理因素(79.45±1.82)分、心理精神因素(70.45±1.24)分、社会关系(84.34±1.56)分、治疗(89.45±1.25)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预后睡眠质量评分(23.34±1.29)分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27.56±1.82)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预后焦虑(6.02±1.25)分、抑郁(6.44±1.12)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321"健康教育模式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能够提升其生活质量水平,改善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广英,汪佳丽,彭彩芳.LERANS模式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39(7):1521-1526.
[2]甘亚平,陈玲,韦晓丹, 等.循证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8):1026-1029.
[3]李甦雁,刘海洋,刘亚鲁, 等.徐州市和平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9,19(4):242-248.
[4]郭龙,黄昭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PRP术后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J].国际眼科杂志,2019,19(7):1225-1227.
[5]秦飞,施榕,贾丽丽, 等.上海市社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一年随访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6):529-534.
[6]刘颖,奚春花,孙艳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残障接受度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9,34(10):76-79.
[7]蔺媛媛,高华,张晓宇, 等.网络宣教改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状态的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3):573-576.
[8]张艺,邹健,王述进, 等.糖尿病患者中QTc间期延长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6):410-414.
[9]殷晓雯,邵珺,邹健, 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miR-1470表达变化及可能机制探讨[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8,34(4):348-351.
[10]杨林.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健康信念及家庭功能与血糖控制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8,22(3):560-564.

(发表期刊封面)

(期刊目录)

(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