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比较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与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在手部皮肤缺损患者移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8年3月手部皮肤缺损患者67例,抽签法分组,A组33例采取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治疗,B组34例采取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治疗,观察比较2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总有效率97.06%较A组72.73%高(P<0.05);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94%与A组12.12%比较(P>0.05)。结论 采取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治疗手部皮肤缺损患者,均具有安全性,但与前者相比,后者效果更确切。
[关键词]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手部皮肤缺损
手部皮肤缺损属临床治疗棘手问题之一,皮瓣移植为治疗手部皮肤缺损常用手段之一,其中可选用的皮瓣包括腓动脉穿支皮瓣、下肢游离股前皮瓣等,以上皮瓣虽然适合于皮肤大面积缺损患者,但对皮肤中、小面积缺损患者而言,上述皮瓣因携带较厚的皮下脂肪而导致移植修复效果不甚满意[1-2]。近些年,随临床移植修复技术不断提升,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被逐步应用于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使手部皮肤缺损治疗取得较大突破。本研究选取手部皮肤缺损患者67例,旨在比较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与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在手部皮肤缺损患者移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8年3月手部皮肤缺损患者67例,抽签法分组,A组33例,其中女14例,男19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2.03±7.46)岁。B组34例,其中女16例,男18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1.39±7.81)岁。2组临床资料比较(P>0.05),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协会审批通过。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经临床证实为手部皮肤缺损;患者或家属知晓同意本研究。(2)排除标准:对本研究手术存在禁忌患者;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者。
1.3 方法
1.3.1A组 采取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治疗:(1)受区准备:麻醉处理后,彻底清创,去除失活的软组织,修复肌腱、关节囊及骨关节损伤,吻合受损血管神经,松解关节挛缩,计算缺损面积,按创面大小设计样布。(2)手术方法:皮瓣旋转轴选在尺骨茎约2.5 cm处,测量创面边缘与旋转轴中心距离,以此作为皮瓣血管蒂长度,于样布上画出皮瓣切口线;切开皮肤组织,于深筋膜下掀起皮瓣,切至尺侧伸腕肌和小指伸肌的肌间隙时,注意保护皮瓣穿支,剪开皮瓣侧缘,掀起皮瓣,保留背动脉血管蒂,沿背动脉走行方向解剖至皮瓣旋转点,携带约2 cm的筋膜组织,皮瓣经皮下隧道转至受区,直接缝合供区创面。
1.3.2B组 采取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治疗:受区准备同A组,手术方法:以尺骨茎头桡边缘和肱骨外上髁连线作为轴心线,且依据术前多普勒检测信号最强点设计皮瓣,标记体表线,沿体表线切开皮肤组织,于深筋膜下掀起皮瓣,切至尺侧伸腕肌和小指伸肌的肌间隙时,依据多普勒检查的动脉穿支标记寻至背动脉穿支,选取血管管径相匹配的穿支血管,按样布形状和穿支实际走行,重新设计皮瓣,并向深部解剖穿支直至所需长度,剪开皮瓣边缘,游离皮瓣及其浅静脉,保留血管神经蒂,观察皮瓣血运情况,注意保护伴行静脉,皮瓣转至受区,吻合指固有动脉和穿支动脉,吻合掌背静脉、指背静脉、皮瓣携带的静脉及穿支伴行静脉。
1.4 疗效评价 手部创面愈合不良或出现血管危象为无效;手部创面基本愈合,且未出现血管危象为有效;手部创面愈合良好,且未出现血管危象为显效,将有效、显效计入总有效率。
1.5 观察指标
(1)疗效;(2)并发症。
1.6 统计学
以SPSS 23.0对比,计数资料以n(%)表示、卡方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疗效 B组总有效率97.06%较A组72.73%高(P<0.05),见表1。
表1 疗效n(%)
组别 |
n |
无效 |
有效 |
显效 |
总有效 |
B组 |
34 |
1(2.94) |
20(58.82) |
13(38.24) |
33(97.06) |
A组 |
33 |
9(27.27) |
19(57.58) |
5(15.15) |
24(72.73) |
χ2 |
|
|
|
|
6.009 |
P |
|
|
|
|
0.014 |
2.2 并发症 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94%与A组12.12%比较(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n(%)
组别 |
n |
皮缘坏死 |
急性血肿 |
血管危象 |
总发生率 |
B组 |
34 |
0(0.00) |
0(0.00) |
1(2.94) |
1(2.94) |
A组 |
33 |
1(3.03) |
1(3.03) |
2(6.06) |
4(12.12) |
χ2 |
|
|
|
|
0.932 |
P |
|
|
|
|
0.337 |
3 讨论
手部皮肤缺损患者大多合并肌腱和骨关节外露,常需皮瓣移植修复,以往临床中多采取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移植修复,但需携带主干血管蒂,易导致供区长段瘢痕和皮瓣臃肿;另外血管蒂旋转卡压易引起皮缘坏死及静脉危象。穿支皮瓣指0.5~0.8 mm的穿支血管皮瓣,近些年随临床对穿支皮瓣研究不断深入,发现穿支皮瓣移植具有供区损伤小、受区修复良好等优点[3]。骨间背动脉于前臂走行中可发出5~13条皮穿支数,与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移植修复相比,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应用于手部皮肤缺损患者,优势在于:(1)皮瓣仅携带皮下脂肪,血管蒂无需通过皮下隧道,继而有效避免血管蒂卡压引起静脉危象。(2)皮瓣不易受皮瓣旋转点干扰,能有效修复手部远端创面。(3)皮瓣较薄,移植修复后,手部外形美观,无需2次整形手术。(4)取材灵活,可有效避免分离肌肉间隙、切割骨间背血管而对前臂供区造成较大损伤。(5)受区、供区位于同一术野,易于操作,可1次性完成麻醉,且可直接缝合供区,继而有效减少手术步骤[4-5]。但实施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取材时应多保留几条穿支,确定已选穿支能提供皮瓣血供后,再离断其他穿支。(2)修复前需以多普勒测量仪测量血管穿支的穿出点且做好相应标记。(3)由于穿支皮瓣伴行静脉血管较薄,不易在受区找到合适静脉实施吻合,因此术中应注意保护皮瓣浅静脉,且保留足够长度。(4)术中以气压止血带止血,但无需以驱血带驱血,以免影响寻找穿支。(5)修复后注意观察皮瓣血运,若出现血管危象,则立即妥善处理[6-7]。本研究可知,B组总有效率97.06%较A组72.73%高(P<0.05)。说明与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相比,采取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治疗手部皮肤缺损患者,效果更确切。本研究亦发现,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均较低。说明采取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治疗手部皮肤缺损患者,均具有安全性。
综上,采取骨间背动脉带蒂皮瓣、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治疗手部皮肤缺损患者,均具有安全性,但与前者相比,后者效果更确切。
参考文献
[1]肖建林,廖前德,卢吉平,等.骨间背动脉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J].临床军医杂志,2015,43(8):823-825.
[2]柳霞,李传富,梅良斌.游离前臂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3):313-315.
[3]吴炳生,罗小庆,黄忠果.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分叶皮瓣修复手腕部创面的疗效[J].黑龙江医药,2016,29(3):575-578.
[4]王浩,王杰,杨开波,等.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7,7(3):26-29.
[5]杨锦,杨晓东,陈逸民,等.游离骨间背动脉桡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5,38(4):407-408.
[6]张建磊,臧成五,陈永祥,等.游离骨间背侧动脉桡侧穿支皮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6,32(6):447-449.
[7]倪进荣,滕晓峰,陈新军,等.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皮肤缺损19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5):600-602.

(发表期刊封面)

(期刊目录)

(原刊论文)